2025/08/07

理財投資資訊

總論

定存

定存的第一個特性就是通常本金不會有損失(注意如果需要換匯,換匯以後本金仍然可能會有損失), 再來就是隨時可以解約,只是利息打折,而不需要任何解約賠償。 因此如果有一段時間後才需要使用的現金部位,那麼就可以考慮使用定存。 定存有其獨特的功能和特徵,其他的理財工具並無法完全取代。 不過定存會有無法擊敗通膨的問題,因此除非採用極為保守的理財策略,建議不要全部都使用定存。

債券

債券是一種債務工具,發行債券的目的是在預先指定的期間內透過向外借貸來籌集資金。發債機構一般會承諾在指定日期償還本金及利息。 市場或會將債券稱為“票據”,雖然名稱不同,但所指的是同一類債務工具。

造成債券價格的波動因素,就稱為風險。市場利率會造成債券價格波動,這稱為利率風險。發行機構的信用發生危機,也會造成價格波動,稱為信用風險。 如果是持有不同貨幣計價的債券而帶來的價格變動,則是匯率風險。

債券可根據其付息方式來區分:
  • 固定利率債券
  • 浮動利率債券
  • 次級債券
  • 可換股債券
  • 抗通脹證券
  • 零息債券

債券價格與利息之間存在典型的反向關係。即利率升高時,債券價格通常會下跌,反之亦然。 利率可說是債券市場最重要的觀察指標,一般的認知是「利率漲、債券跌;利率跌、債券漲」。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類型的債券價格都與市場利率(如美國聯邦資金利率或公債殖利率)走反方向。公司債與高收益債比較不受利率攀升的影響, 因為利率走揚通常是經濟較為活絡的時期,企業反而因為經營環境改善,更能順利償還利息與本金,為投資人創造額外報酬。

債券與其他投資資產最大的不同在於,債券能夠提供高度穩定的收益,而對於使用同貨幣的人來說,唯一影響債券的只有利率的改變。 提升利率會造成債券有更高的殖利率以及較低的價格,也因此會造成資產虧損。而利率的改變會反應多少幅度在債券的價格, 則跟債券的存續期間(Duration)長短有關。

存續期間是比較兩個固定收益投資最重要的關鍵,而公式則是當利率提昇一個百分點,那麼債券的價格將下跌的百分點會與存續期間一致, 例如七年期債券會下跌 7%。而這個公式原則上是長期債券和短期債券都適用,但有一個假設是當升息的時候, 長期債券與短期債券所構成的殖利率曲線會平行遷移,也就是不管長債或短債,對利率改變有相同的殖利率變化。 不過實際上則並非如此,因為短期債券的殖利率的確深受利率升降的影響,而長期債券的殖利率則是反應市場對通膨預期。

當我們在評估債券市場潛在的風險時,思考債券為什麼可以降低股市高波動性所帶來的風險是很重要的。簡單來說, 債券投資人對升息產生恐懼是合理的,但是要瞭解的是債券的熊市與股市(或其他風險資產)的熊市是完全不同的。事實上, 股市下跌超過20%通常被定義為熊市,但對債券投資人來說,債券市場的熊市指的則是負報酬的情況。

而似乎有不少投資者認為,利率上升時,債券ETF的表現會遜於個別債券。當中的思維是只要持有個別債券至到期日,收益就不受利率升跌的影響。 而一般債券 ETF 不會到期,因此投資者無法避免利率上升帶來的損失。 一些投資者偏好個別債券多於互惠基金,是因為他們相信債券讓他們免受利率上升影響:即使利率上升導致債券價格下降, 他們依然可以選擇持有債券至到期日,收回預期的本金和利息。債券基金或ETF沒有預先定明的收益或本金,因此被視為對利率較敏感的產品。 許多投資者忽視的是債券收益固定,但債券基金或 ETF 的收益通常會在利率上升時增加。而這些增加的收入,往往能隨著時間補償利率上升初期的價格虧損。 也就是說,對於長期投資的投資人而言,債券 ETF 更能讓投資者分散債券的信貸風險,減少債券違約可能帶來的損失。 債券市場的交易成本高,規模大的債券 ETF 有助於降低交易時的費用,進而減少開支。

股、債還有一個很大的差異,那就是債券在價格下跌的時候也意味著更高的殖利率,但股票則不一定有這樣的關係存在,這是因為股票的價格不只受殖利率影響, 也受公司盈餘所影響,也就是股價有兩個影響因素。

投機等級債券為非投資等級,通常被歸類為垃圾債券 (Junk Bond),為了吸引投資者,通常有較高的殖利率。 垃圾債券的特性介乎股票與國債之間,無法為傳統的股債混合投資組合帶來分散投資的效益。而由於流動性欠佳, 在一些情況下垃圾債券更可能會有大幅下跌的情況。 垃圾債券除了跟股票、債券一樣都會受經濟增長、通脹等因素影響外,還多了流動性的風險。

經驗豐富的主動式基金經理有能力從低流動性的資產當中找出價格被低估的資產,從而獲得較高而且穩定的超額回報。 因此,如果投資者希望持有高收益債券資產,按照晨星的建議是選擇主動式管理的高收益債劵型基金,重點是要選對投資基金。 但是一般而言,使用者難以挑選出獲得較高而且穩定的超額回報的主動式基金,所以結論是對於一般較為保守的投資人而言不要投資高收益債劵型基金, 大部份投資者還是較適合投資於高評級的股票與債券。

股票

股票是一種有價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將其所有權藉由這種有價證券進行分配。 因為股份有限公司需要籌措長期資金,因此將股票發給投資者作為公司資本的部分所有權憑證, 成為股東以此獲得股利(股票股利)或/且股息(現金股利),並分享公司成長或交易市場波動帶來的利潤; 但也要共同承擔公司運作錯誤所帶來的風險。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就是國內生產毛額,指的是某一個經濟體(國家)在一特定時間內的經濟活動所創造出來的價值總和。

巴菲特提出了衡量目前市場情況的 GDP 理論。 根據 GDP 理論,大盤與 GDP 呈現相關的走向,由所有上市公司的市值,佔 GDP 的比重就可以知道目前市場的狀況。

巴菲特指標 = 股市總市值/GDP國民生產毛額
巴菲特指出,儘管這個比值並非萬能,卻可能是在特定時點,「衡量市場價位高低的最佳指標」。此一比值,若大幅降低, 代表企業產生的經濟價值,嚴重被低估,買進股票,會有不錯表現。反之,若如同 1999 年、2000 年的狀況, 急劇竄高,代表已經「名不副實」,是危險狀況(但此時的市場氣氛,往往也最樂觀)。

但是注意的是,巴菲特指標超過前高也不代表會立刻崩盤,股市的崩盤或者是修正有多種原因, 因此不能說超過前高就可能會發生崩盤。

房地產與 REITs

如果投資人對投資組合只有股票和債券兩種資產感到不足,可以考慮商品(Commodity)以及代表不動產的 REITs 作為資產配置的重要資產類別, 尤其這兩種較新的資產與股、債相關性均不高,因此也有助於整體投資組合的風險分散。

一般的投資人如果是要投資房地產,比較好的方法是使用 REITs。REITs 是一種不動產證券化商品,是受託機構以公開募集或私募方式, 交付受益證券,募集一筆資金,再投資不動產、不動產相關權利、不動產相關有價證券等。而證券化的不動產主要為辦公大樓、購物中心、倉庫等商業不動產為主。 運作方式是將不動產的所有權證券化,募集完成後將於在公開市場上購買,沒有最低額度限制, 投資人可以透過投資 REIT 來參與不動產市場。因為房地產的報酬與其它資產的相關性低,在投資組合裡加入 REITs,理論上可以降低整體的風險。

對 REITs 而言,基本的觀察項目為:

  1. 租金來源:承租率
  2. 標的穩定/成長性
  3. 標的風險分散性

不過台灣的 REITs 因為台灣本身的法規限制(只能採用信託制),所以產品缺乏多元性與成長性, 只有某些有避稅需求的人因為分離課稅的制度而可能投資,投資價值較低。

人一生的理財通常會有自住需求的問題。那麼何時是買房的時機?那就是,你有自住需求,已經準備好頭期款, 並且可以在不影響目前生活的情況下付得出貸款,那就是可以買房子的時候。對大多數人來說,買房子,特別是第一次買的房子, 那是要自用,而非投資的標的。 所以以自用的觀點出發,好好的篩選一間讓自己住的舒適,住得便利的房子,那就是很好的購屋計畫。 不是買了之後增值才是買了好屋。也不要再想買了之後房價的漲跌,因為它是買來用的。

期貨、選擇權和權證

期貨原本的用途是用來避險,但是發展到今日,已經成為比較投機的金融工具,這些金融產品都是零和遊戲,不建議散戶和一般投資人進行操作。 不論買賣期貨背後是出於甚麼原因,緊記期貨是槓桿式投資工具。槓桿效應既能使回報以倍數增大,但同樣亦能使損失以倍數遞增。 當然,如果是以 1 倍槓桿的方式用來避險,那麼期貨對投資人而言是一項有效的工具。

外匯

外幣交易的目的主要有二個,第一個是捕捉外幣的升值潛力及分散資產組合的風險,第二個是傳統對沖外匯眨值的工具。 對於台灣的投資者來說,主要有用的外國貨幣為美元(買賣的匯差理論上在各家銀行都是最小),再來是目前還未完全可以自由兌換的人民幣, 以及傳統上視為高息貨幣、波動度較大的原物料貨幣澳幣。

而外幣投資並不能以利息作為主要的考量點,而是要以是否有升值潛力作為最重要的考量,再來是持有該貨幣可以對沖本國貨幣貶值的風險。 因此,像是南非幣等本國財政出現赤字且波動過大的貨幣並不適合作為投資之用(也不適合作為投機的標的)。

美元指數(US Dollar Index,USDX)是通過平均美元與六種國際主要外匯的匯率得出的。美元指數顯示的是美元的綜合值,為衡量美元強弱的指標。


槓桿式外匯是一種利用「槓桿效應」而進行的投資。基本上,你以按金形式(俗稱「孖展」)買入一種外幣,並預期該外幣會相對於另一種貨幣轉強或轉弱。 最終盈虧將視乎你就指定的外幣合約開倉及平倉時的價格差別而定。

槓桿式外匯是以合約的方式進行交易。外幣的合約價值由你和你的中介人議定。 目前,最普遍買賣的外幣合約為歐元、英鎊、日圓、瑞士法郎及澳幣。 利潤及虧損是根據指定貨幣相對美元(或另一種貨幣)於開倉後的走勢而定。 在未平倉前,任何帳戶內的利潤或虧損均屬浮動性質,祇有當平倉時,利潤或虧損才會兌現。

槓桿式外匯投資並不適合散戶和一般投資人進行操作。

使用指數基金或者是 ETF

不論使用何者指標,都有泡沫破滅以後,人們才知道這是泡沫的問題。 因此如果是一般投資人要投資股票或者是建立股票與債券的長期投資組合, 建議選擇指數基金或者是追蹤指數的 ETF 並且長期投資。

如果你對一些個股真的非常熟悉,確定可以發揮自己在這個個股上的優勢,可以使用一定的資金比例投資在個股上, 不用硬性強迫自己一定要全部的資金都投資指數基金或者是追蹤指數的 ETF。或者是你有一些投資策略想要使用(例如長期持有並且分散在各種股票的投資組合), 只要你自己知道自己做什麼,就可以使用自己的投資策略。

注意:因為台灣公債長期利率偏低(甚至比定存還低,那我放定存就好)而且沒有相關的台灣公債 ETF, 所以因為台灣環境的關係,我會往美國公債或者是高等級的公司債 ETF 去尋找投資標的。 對於中國而言,我會建議中國政府應該引導基金公司遂步降低其費用(當然,作為交換,就是操作的時候選擇降低費用的 ETF,結果就是擴大其規模)。 再來就是,中國需要費用夠低的股債组合(股票以滬深三百指數 ETF 為主,債券以中國短期公債 ETF 為主, 當然債券最好也有中國中期公債或者是中國長期公債的選項),並且讓中國公民了解而且願意使用這方面的工具。

注意:按照中華民國(台灣)目前的稅制,海外營利所得依成分股來源地區區分為「大陸地區」與「大陸地區以外的海外地區」。 對於設籍中華民國並居住於台灣地區的個人,根據《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的特別規定,大陸地區的所得需納入綜合所得稅申報與繳納, 營利所得也不例外,同時不是稽徵機關提供查詢的所得資料範圍,因此需要自行申報。 因此,如果是投資中國股票的 ETF,需要注意其分配收益的分類(還有要注意雖然是投資中國的 ETF,不代表所有收益都是從大陸地區配出, 要看 ETF 所投資個股的公司登記地)。至於海外地區收入,達 100 萬需要納入基本所得額並且申報,如果達 750 萬,課徵海外所得稅 20%。 就我個人而言,投資「大陸地區」的收益不論是股票或者是債券,在稅收方面十分麻煩,目前如果我確定我投資的標的有此收益項目我會直接放棄。 同時我會建議中華民國政府納入提供查詢的所得資料範圍並且不需要自行申報, 或者將「大陸地區」視為外國,跟海外地區一樣的管理方式,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掩耳盜鈴的方式。

注意:如果是設籍中華民國並居住於台灣地區的個人投資台灣上市上櫃股票, 以及投資產品中收益來源為「大陸地區」,若單次股利給付達 2 萬元(含)以上,需扣繳 2.11% 的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且以單次給付上限 1,000 萬元為限。

台灣缺少全市場類型的 ETF,下面是追蹤上市中大型股的 ETF:

  • 元大台灣50 (0050):投資台灣五十指數,其成分股涵蓋台灣證券市場中市值前五十大之上市公司。 競爭產品為富邦台50 (006208)
  • 元大中型100 (0051):投資臺灣中型 100 指數,其成分股涵蓋「臺灣50 指數」成分股外、市值最大的前一百家上市公司
  • 永豐臺灣加權 (006204):追蹤指數為台灣加權指數,不過實際上是投資市值前二百大的上市公司 (透過歷史資料分析個股間與指數間之相關性,計算出最適化權重組合),缺點是規模過小導致其費用率過高

下面是追蹤上櫃權值股的 ETF:

  • 元大富櫃50 (006201):投資富櫃五十指數,其成分股需要最近四季每股稅後純益合計數為正數者, 涵蓋台灣櫃買市場中符合資格的市值前五十大之上櫃公司。基金規模並不算大,不過買賣價差在可以接受的範圍。

如果需要投資上市與上櫃中大型股票的 ETF,可以考慮追蹤 MSCI 臺灣指數的 ETF。台灣市場上目前有二隻 ETF 追蹤此指數, 但是規模過小而且有買賣價差過大的問題,因此一般而言不建議使用這二隻 ETF 進行投資。

  • 富邦摩台 (0057)
  • 元大MSCI台灣 (006203)

參考資料